济忆·八个被记得的瞬间
一、机会
“This is CS50!”
CS50是我接触过的第一门MOOC。彼时,我刚从自己的后高考时代里慢慢恢复,动摇地、迷茫地、小心翼翼地找寻着自己的方向。另一番天地里的教学方式和氛围立即俘获了我,在迷茫中,似乎只有建设性的承诺可以给我慰藉,满足我的饥渴,让我可以假装拥有力量。接下来的几年里,我越来越把MOOC放到比学校课业更重要的位置上,这是我给自己的培养方案。幸运地,其中的一些主题成为了我喜欢和正在从事的方向,原来,我也不仅仅是喜欢这种感觉而已。
MIT OCW十周年的时候有一个纪念视频,来自不同地方、不同年龄、不同肤色的学习者们向MOOC的提供者们表答谢意:
“Maybe we don’t know each other. But I’m your student, and you are my professor. So, thank you.”
赋予每个人平等的发展机会,这在我看来是非常有意义感的事情,没有什么比创造可能更值得赞赏了。Coursera的两位创始者——Andrew Ng和Daphne Koller,是我最开始给予敬意的人。同时,这也是我所理解的普世精神的肇始。机会,是我的大学之序章。
(图为深夜制作MOOC的翁凯老师)
二、独处时刻
“我希望你成为一个丰富的人。
“表面要风平浪静,内心却是一片暗流涌动的大海。”
十九岁的我,写给二十岁的我的生日礼物(《我是我的情人》)里,是这样祝福自己的。我那时并不有趣,给人印象也本无趣,自然有变得更丰富的意愿,也幸好,它并没成为一项压力。
(图为一次在苏州的独自旅行,雨濛濛间拍下的背影,一直没有公开过,觉得有些凄凉。那天骑着还是有桩的共享单车环岛)
三、理想
“Our mission is to organize the world’s information and make it universally accessible and useful.”
上面的这句宣言,是我叩开世界大门时看到的第一句话。作为一句使命或远景,它不免堂皇,但这样普世的意义感,仍带给我激动。很早之前我就思考自己究竟能够留下如何的遗产,现在想来,能够被广泛使用是比专业领域内的认可更令我兴奋的限定词。
(图为我收藏的一份GPL协议书,它以法律的形式将开源知识限制在开源领域。能够遗留这样的结构性遗产,是令我非常羡慕和尊敬的,致Richard Stallman。来自Netgear路由器)
四、旅程伴侣
Eugene Wei在他的雄文Status as a Service中提出了一个非常有观察力的观点:社交网络本质上是一种挖矿(ICO)行为。他把Facebook的Timeline设计公布称为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货币发行活动,只不过,这里的货币是指社交网络上的影响力,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理解为数字生活中的社会地位。我们每天产生的信息,只不过是旁人繁忙的朋友圈长河里一条普通的小船罢了(这篇文章同样如此)。要想得到注意力,我们被迫使自己的图片更加诱人,在事实上完成“工作量证明”。在抖音上发布洗脑舞步的小学生们,同样是在以他们自己的方式完成“工作量证明”。于是,每一个社交平台的发布,都是在创造某种资产,而用户则被不可避免地裹挟到这场争夺注意力的竞争中。
但我更喜欢的是深入的交流,我偏爱邮件胜过IM,偏爱聊天胜过点赞评论。我很幸运地拥有一些这样的朋友:很少联系,但一聊就可以在很高维的层次上交换意见。他们帮我度过了不少生命中的艰难时刻,我非常感激,也深感被眷顾。
(图为一次长通话的记录)
五、探索
迷茫时,标签给我安全感,因为我相信它们具有描述力和预测性。我曾很认真的寻找跟我背景相似的人们,了解他们的经历,咨询他们的建议,希望能够找到一个最不费力的模版。在失控的大学生活里,我站在迷雾中,根据周围的人的动作判定方向。在我的想象中,我的人生应该是收敛的,我不断做出选择,也消除一个个可能,培养自己的不可替代性,我的定位也会越来越清晰,我终会找到自己的Local Minima。
然而,一个很偶然的想法却影响了我整个的人生轨迹。想法来自一部看过的美剧《硅谷》,里面有个很无聊的创业想法:做一个识别是否为热狗的APP。但正是因为它太简单了,变得非常有可操作性。后来,我模仿做了一个相当简陋的手势识别的APP,并作为业余项目放进简历里,这一经历竟然成为我踏入计算机视觉行业的垫脚石,至今我提起也暗自纳罕。果然,不经意间埋下的草蛇灰线,回首时被串联起来,才觉得有趣。
原来这就是我的非线性,是那个煽动了翅膀的蝴蝶(这个比喻实在太流行了,也太浪漫了)。我听的“Follow Your Heart”的建议实在太多,也曾相信我也会注定去做某些事情。但在有足够判断力和坚定意志前,更多该依靠嗅觉和敏锐,保持Open Minded依然是最重要的。
(图为一个物体检测APP的测试版本,效果差且慢,这也提醒我自己所从事的领域进是多么迅速)
六 、数学于我
其实我没学好数学,这不得不说是一个遗憾。我承认它给了我一个拆解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,也培养了我理解科学语言的能力,但它的美并没激起我以其为业的强烈愿望。我可能更喜欢对自然世界的理解、重建和操纵,而非纯粹天然的逻辑。它对我而言,成为一种意识和工具,给予我描述和解释的能力。
(图为Gilbert Strang讲线性代数,跳过了一个证明)
七、信息
我对摄入信息的质量非常敏感,也曾很认真地回顾和归纳过。这份敏感一直提醒着我如何被摄入的信息塑造和影响,以致我总是对自己的数字生活保持控制。我讨厌和憎恨被灌入和阉割思想,我倡导多样的视角、自洽的理由和真诚的态度,我相信人人有自主的品味、有独立的判断,在沟通、讨论和筛选中,理解会建立,如果足够幸运,共识会达成。
去年上半年,我有一个难得的读书时间窗口,那段时间异常饥渴,近乎疯狂地吸纳观点和形成认识,重新树立起很多整体的看法。这些高质量的信息让我成长,也希望我自己能够产出帮助到他人的内容。
(图为几年来在图书馆借书的记录,更丰富的记录在我的豆瓣)
八、亲密、激情和成长
今晚在寝室楼下分别时,她提到不出意外这是最后一次送她回这个楼了,那一瞬间真的是非常伤心,以致落了泪。想起高二时离开住了一年左右的寝室、高中最后一个晚自习结束时关掉教学楼里厕所的灯、去年离开在北京租的小房间,这些最后一夜总是辗转无眠。
我明白“一期一会”的道理,知道它们的来临总是不可避免,但真正到来时,还是抵抗不了离别之悲。我似乎总是生活在过去时和将来时里,从提早做打算到终于未来不可预知,只剩回忆是最可靠的,也成了非常恋旧的人。
但她提醒了我,她提醒我所拥有的现在,我最有权支配的现在。我非常喜欢廖伟棠的一首诗:
然而我只想静静的
躺在一个人的身边
任天上流云的影子
一日如千年的飘过我们的脸
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这个“一日如千年”的表述,我对时间自然敏感,但从不放松,然而在她的身边,我常常忘掉时间如何流逝。这样的心情里,每一秒都像滴在池塘里的墨水一样能够无拘束地延展开来,都如此丰富和细致,在一瞥和一个呼吸里,韵味无限地散发出来,我们便沉醉于此。
爱里仍有消磨和不安,但,“我们一起变得更好了呢。”
(图为一个温暖时刻)
结语
我在深夜敲下这些文字,给自己的大学匆匆作结,也怀念逝去的日子。笔落无声,心头有情。诸位安好。